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一览|《东南文化》2020年第6期(总第278期)目录及提要

东南文化 2021-09-21


第六期




遗产保护理论

真实性 安全性: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两辨

吴卫红


内容提要: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并非常识中简单的“真实”概念,它包括遗址本体、内涵、形式、景观、聚落等方面的真实性。遗址的展示应以田野考古学认知的真实性为基础,以内涵的真实展示为核心,合理呈现遗址的核心价值,不能机械地强调“出土现状”“环境现状”,应淡化对景观和形式的过度苛求,适度的“淡妆”也是提升遗址展示效果的有效方式。安全性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认识,遗址的安全不能简单地与“不变”等同,应允许有限的、可逆的改变以换取更全面的保护,在技术层面建立严格、完善的控制机制,从而规避更多的损害。



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地段价值阐释方法——“徐家汇源”案例的启示

侯 实  尧 云  沈平冰清


内容提要:上海“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成功实践,对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地段价值阐释方法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徐家汇历史地段的核心价值在于这里是海派艺术发源地,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传播地,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徐家汇的价值阐释与呈现主要体现为:“点”状展示不同主题的历史建筑,开辟“文化长廊”游览线路,建立“徐家汇源”都市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展示系统,初步建立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徐家汇源”为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经验:历史地段的阐释要以挖掘史料为基础,重视核心价值研究并加以阐释,将分散的历史遗存点串联成文化线路,有助于传承、弘扬城市文化精神。 



传统木架建筑构件遗存再利用研究——以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为例

李 俨 郭华瑜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民居在过去三十余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遭受较大破坏,很多传统村落、街区被拆除。江南地区传统民居以其高超营造技艺闻名于世,具备宝贵的历史人文讯息与技艺观赏效果,以及良好的再利用价值。因此在传统建筑拆除过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构件被保留下来,作为优质建材被留存以备再利用。再利用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建筑价值评估,施行最优化保护措施。再利用过程中,应尽可能以原有结构组织进行重组,表达原有地域建筑完整历史信息,于新建筑建造中发挥构件材料稳定的物理性能,使其在重组中获得新生。






考古探索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邓山东汉早期画像石祠堂

淮北市文物局


内容提要:2020年,淮北市文物部门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镇邓山发现一处画像石祠堂残留构件。经复原,这座祠堂应为单开间,前室后龛,前室有抱鼓石形构件,与附近发现的洪山画像石祠堂形制基本相同,时代应为东汉早期。此次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独特建造风格的汉代祠堂提供了新的素材。 



南京江宁湖熟东汉墓M1清理简报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江宁区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3年4月,江宁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两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1为一座前后双室的砖室墓,墓内出土各类随葬品共33件,均为铜质,其中一枚印有“都乡”字样的铜印尤其值得注意。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可以判断该墓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江苏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M5发掘简报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6-2018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5为砖室墓,出土了“建兴二年”纪年砖、“吴侯”文字砖等,为三国孙吴时期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苏沭阳吕台三国水井发掘简报

宿迁市博物馆 宿迁市文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8年10月2—14日,宿迁市博物馆等单位在沭阳吕台遗址发掘一口古代水井(编号LJ1)。井口径1.9米,现存深8.2米,井腹为上圆下方的砖木结构,井砖花纹多样。井内堆积深厚,出土两周、汉魏及隋唐等遗物。该井体积庞大,券筑精良,保存较好,对研究中国古代水井的建造技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地方建置具有重要价值。 



江苏宿迁锅矿山西晋墓M28发掘简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宿迁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9年8月,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宿迁市博物馆在宿迁锅矿山发掘了一座西晋砖室墓。墓室分为前后两室,结构保存完整,砌筑精良,墓砖纹饰华丽。随葬青瓷、陶器、铜镜、弩机、玉器等多数完好,墓葬未经盗扰。墓主人应属于贵族阶层。该墓填补了宿迁地区西晋墓葬考古的空白,对研究魏晋埋葬制度与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江苏徐州云龙区骆驼山北朝墓M1发掘报告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内容提要:2008年,江苏徐州云龙区骆驼山附近发现一座北朝时期墓葬。该墓为“凸”字形券顶砖室墓,是徐州地区南北朝至唐初流行的墓葬形制。出土瓷器、陶器、陶俑等多件。据随葬品特征以及出土铜钱判断,墓葬年代应为北魏末期至东魏初期。其文化面貌反映出徐州在北魏汉化深入的背景下对于北方政权认可的加强。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晚唐五代墓发掘报告

江宁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内容提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发掘出4座单室砖墓,据其形制结构及出土文物的特点,可判断皆为晚唐五代时期。M2出土的“中和二年”买地券是南京地区唐墓同类遗物的首次发现。这4座墓葬形制清楚,时代明确,为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地域文明


异域与本邦:战国晚期至汉代前期的银质器皿

史明立


内容提要: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中国腹地的多座高等级墓葬中集中出土了一批银质器皿。铭文信息显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来自同一或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或使用中心。而因地理、历史等原因,与欧亚草原有着颇多交往的秦国,在这批银器的生产、使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广泛使用银质器皿并非古代中国腹地的文化传统,在西亚地区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传统很可能经由流动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人群传向东方,通过秦国的仿制、使用,进而流向各地。这批器物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异域之风,与模仿中国传统青铜器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器形等所表现出来的本土之风,体现出中国腹地的人们,将异域方物通过类比本邦物品的方式,转化为财富指征,纳入本地传统的尝试。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墓主再认识

刘萃峰


内容提要:马鞍山朱然墓南侧的雨山一号墓,被学者认定为朱然家族墓,具体来说,有朱然之父朱治与朱然之子朱绩两种观点,但两种观点均无坚实证据。综合墓葬大小与墓中石门可以看出,该墓规格高于朱然墓不少,而朱然家族中并无官爵远高于朱然之人,因此墓主当非其家族成员。两墓之间距离、朝向接近的情况,则可从赐葬的角度考虑。而墓中的石门则极有可能是孙吴宗室墓的特有形制,该墓墓主当为孙吴时期的某位宗室,不排除其为孙桓的可能。 



南京石子岗南朝墓“龙”“虎”壁画砖的拼装及研究

王 汉


内容提要:南京石子岗南朝墓墓壁用壁画砖拼镶砌成,却未能拼装成完整的图像。拼接其中砖面有“龙”“虎”的壁画砖,一可以复原不见于其他墓葬的羽人戏龙或羽人戏虎砖印壁画,二可以藉此给壁画砖分类并确定年代,同时建构相关题材砖印壁画的发展脉络。 



由叠唇碗的发展轨迹试析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

汪发志


内容提要:以叠唇碗为切入点,可以从微观视角探讨白瓷南传和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叠唇碗的传播轨迹表明,早期青白瓷的确受到北方白瓷的影响。青白瓷的源头应在皖南和江西地区,之后向湖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传播。南宋时期,叠唇碗基本绝迹。宋末元初,青白瓷泛青的特点淡化,南方白瓷进入新的时期。 



唐宋墓葬出土人首鱼身俑研究

丁子杰


内容提要:人首鱼身俑是唐宋墓葬中时有出土的一种镇墓神怪俑,唐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五代两宋时多见于南方,分布和使用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其内涵在唐宋时期亦有不同。在唐和五代,它是镇墓压胜、丧葬礼制的一种表现,而在两宋时,则和道教思想关系密切。 



北宋李彬夫妇墓出土五星俑研究

吕瑞东


内容提要:1978年底,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中出土一组定名为五星俑的神怪俑。五星俑的形象与佛教中的五星形象基本一致,墓葬中的五星俑及佛像组合也与炽盛光佛图像组合相似,墓葬中随葬的五星俑应属佛教系统。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流行,人们认为供奉炽盛光佛能达到“禳灾祈福”的效果,墓葬中随葬五星俑应该是佛教信仰在墓葬习俗中的反映。 



博物馆新论


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返还的伦理探究

杨 谦


内容提要:西方博物馆应对殖民背景藏品返还诉求的伦理体系,由之前直截了当地拒绝返还,逐渐转向当下的提倡双方沟通与对话,鼓励在协商过程中加大殖民背景藏品的“来源研究”力度。这种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在博物馆去殖民化运动的影响下,以非西方视角对殖民背景藏品价值和流转方式的再认知,以及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等的实践推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经历了多种博弈方式之后,博物馆意识到返还诉求的应对得当可以让其转危为机的利益导向。尽管当下西方博物馆表现出坦诚地面对过去、反思不正当殖民历史的态度,但在伦理上并没有无条件地支持返还,藏品的直接返还并非博物馆应对之下的首选之举。 



艺术博物馆藏品出售:一个富有争议的藏品管理工具

李精明


内容提要:藏品出售是西方博物馆藏品退藏的一种处理方式。它已经成为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一项必要的藏品管理工具。藏品出售的效用与风险并存,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藏品管理工具。艺术博物馆藏品出售的缘由、标准、资金用途和影响表明,藏品出售能够帮助艺术博物馆筹集资金、减轻收藏负担、提升整体收藏水平、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宗旨等。同时,藏品出售也可能使博物馆陷入风险之中,如违反公众信托、打击潜在捐赠者、影响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等。 


馆藏文物的影像传播与历史认知研究

刘佳静


内容提要:媒介学和传播学为我们认识和定义博物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建设、文物传播、历史认知提供了良好的影像支持和传播环境。博物馆是一个融合知识、文化、记忆的媒介体系,表达关于历史更迭、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表征和洞见。在新技术影像的支持下,不仅有馆内影像的再现与体验,还有传统影像的阐释与塑造和新媒体影像的呈现与传播。这些不同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通过符号、情景和互动巩固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记忆、强化历史思维,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勾勒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建构异域与重构个体:人类学视域中的博物馆与观众

潘 宝


内容提要:博物馆通过器物表征型塑了自身在现代性社会空间中的异域性,进而影响了观众对器物和博物馆的认知。作为异域而存在的博物馆,既彰显了博物馆对器物的占有与控制,又满足了观众对差异文化的感官体验与文化需求。在器物的展览过程中,博物馆试图通过建构异域来影响现代性社会中“物”与“人”,进而影响个体在现代性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建构异域的过程也是重构个体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回归至“人”的层面上,而非处于“物”与“人”的二元对立中。 



博物馆服务视觉障碍群体的意义与策略

黄 洋  孙岱萌


内容提要:博物馆应当通过无障碍化服务,为数量众多的视觉障碍人群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平等参与博物馆探索和学习,这对于明确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塑造、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视障群体的社会性康复都有着显著意义。在实务层面,我国博物馆针对视障群体营建无障碍环境,在建筑空间无障碍、信息与文化无障碍和心理无障碍三个层面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博物馆针对视障群体的服务应广泛覆盖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开发以融入性和互动性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创新无障碍教育形式,鼓励视障群体参与博物馆工作,营造平等包容的博物馆环境。 



跨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国际展览类型与评估

孔 达


内容提要:按照展览动机,国际展览可以分为文化外交驱动型、博物馆使命宗旨驱动型和经济/市场目标驱动型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探究国际展览的价值与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评估其影响。服务于文化外交的国际展览,可以利用案例法、媒体分析、观众研究等方法,着重关注其与国家文化外交战略的配合度,及其对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贡献度。服务于博物馆使命宗旨的国际展览,需要通过展览研究、观众研究及相关人员访谈等方法,考察跨文化语境中展览的组织运作与传播效果。以经济或市场目标为导向的国际展览,则需要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跨学科方法,综合评估展览对于博物馆、地方及国家的经济贡献。国际展览的评估应树立跨文化评估视角,以展览动机和类型为基础,明确评估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而有针对性且系统地评估国际展览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徐棣枫 谭 缙


内容提要:博物馆文创产业是以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作者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保护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博物馆文创的核心灵感来源于馆藏文物。博物馆文创是一个继承之中有发展、发展之中有历史的“有中生新”的创新过程,体现着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并在传承中创新。当前,博物馆亟需应对文创运营中的观念错误,理解文创经营、公益属性和知识产权私益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物要素的提炼、挖掘和创造,将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进行二次开发以获得知识产权。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和运营中,要跳出单一的版权思维,从著作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域名等多元的知识产权路径寻求对文化创意成果的保护。 



编辑:张园媛





END

《东南文化》

专注学术

微信ID:dnwh_nb

长按指纹

扫描二维码关注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

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邮政编码:210016

订阅电话:(025)84841253

官方网址:http://dnwh.njmuseum.com

欢迎您的来稿!

敬请关注《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